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8节 (第3/3页)
是明远“拿捏”住了向华,由不得这小子自由散漫。 ??而向华自己也说,明小郎君那眼神最是厉害,也不见他如何严厉,也从不听他骂人,只是那眼神无声扫来,向华就莫名感到心虚,觉得有必要去认个错。 ??明远:……没有这么邪乎吧? ??一个月过去,向华说话待人已经像模像样,连胡四都夸,这孩子已经是个称职的伴当了,除了饭量特别大之外,再没有缺点。 ??这时已是九月末,坏消息传来,明远真的得去上学了。 ??第19章 十万贯 ??明远在张载返回长安之前,仔仔细细地打听了老师的生平。 ??横渠先生张载,字子厚,祖籍大梁,生于长安府,后寓居凤翔府眉县横渠镇,才会与明远外祖一家做邻居,因此收下明远做学生。 ??这位经学大师年轻时热心军事,曾经尝试组织民团抗击西夏党项人,以报效国家。后来为一代名臣范仲淹劝说,弃武从文,研究经学,终成一代大儒。 ??张载终其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,教书育人。他在关中兴办学校,传道受业解惑。明远就是他离开陕西前往汴京之前收下的一名“小弟子”。 ??如今张载返回陕西,却并不急于返回横渠镇,而是将在长安盘桓一段时间,为的就是验收“教育成果”,检查学生们的功课。 ??此外明远还从薛绍彭那里听说了一些关于朝堂上的事——张载此次返乡,与新君登基后,锐意变革,任用王安石,推行新法的事有些关系。 ??张载之弟张戬因任监察御史,且激烈反对新法推行,被贬官外出。身在汴京的张载不愿身处漩涡之中,因此辞官回乡,但临行前身体突感不适,遵医嘱在京中又多留了几个月。 ??九月中,张载回到长安,在文庙中重开学堂授课,但因为精力的关系,不再广收学生,但却本着对弟子们“负责”的精神,要将明远他们一一召集,考察学业。 ??于是明远“不得不”去上学了。 ??这天明远来到文庙跟前,等候拜见张载。与他一同在此等候的还有不少同门师兄。张载的弟子一向有长有少,年纪最长的吕大忠比张载自己的年纪还大,弟子中却也不乏几名如明远这般年纪的少年,但总体以二十岁以上的中青年为主,多做文士打扮。 ??“据说会有一场考较。” ??明远身边,两名同门正在窃窃私语。 ??“这是自然的。老师两年未回京兆府,最担心的就是子弟们落下了功课,时常来信询问的。景台兄,我听说你半年前就开始温书,想必早已胸有成竹了吧?” ??明远没去听他们继续议论什么,而是扭头看了看身边的书箱。那书箱的手柄上雕刻着“1127”四个阿拉伯数字。 ??“放心,亲爱的宿主。试验方为您提供的各种道具绝对能够满足您所有需求。” ??系统1127的声音在明远耳边响起。 ??明远收回视线,望着文庙门前。 ??却见一名穿着文士襕衫的中年人匆匆忙忙地走出来,大声召唤:“明远,明远师弟……请随我来。” ??明远连忙提起书箱,越过众人,走到阶前。 ??朝阳将他的身形映亮,一时间文庙前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他身上。 ??身后响起窃窃私语。 ??“没想到啊,师长一回长安,点名先见的是这样的青年才俊。” ??“是呀……如此年轻的小师弟,又生得如此俊秀……” ??“咦,明远吗?我听过他的名字,在京兆府挺出名!” ??“好像是什么……‘一箭射三秋’!” ??明远顿感无语。 ??他原本只是“三箭射秋”的,怎么现在传来传去变成“一箭射三秋”了?偏偏听起来还很厉害。 ??那名中年人冲明远微微颔首:“我是吕大临。” ??明远:……原来是邻居。